close

  在四川成都,不足300米長的青年路,以及曾在全國甚至亞洲紅得發紫的荷花池市場,曾被稱為個體私營經濟的“搖籃”。
  這樣的“風水寶地”,走出了著名的“楊百萬”,以及千千萬萬個隱形而低調的富翁。九龍和尚都去年的銷售總額超過250億元,搬遷前的荷花池市場年均交易額也有上百億元。但隨著成都商貿業態不斷更新,不少商家感到,批發業生存之路越來越窄。當年的商家,如今在幹嘛?失落與困境
  冷清的店面 劇增的成本
  成都九龍廣場,三四樓的租金最高,是做生意最好的口岸。
  3樓靠近電梯口的“乖咪子”店鋪老闆舒彥燁,已在九龍做了7年生意。他感覺到,今年的人流量比往年減少了20%-30%,“往年這個季節,一天批零平均銷售額在兩三萬元,現在只有一兩萬元了。”再靠里一些的商鋪,不少店小妹閑得拿出手機玩游戲。
  從上午10點開始,記者在不同樓層做了個統計:2樓,靠電梯口的一家女裝店,20分鐘內進店13人,無一筆成交;3樓同樣的位置,進店28人,成交2筆。幾乎每個樓層,越靠里的店鋪人流量越少,甚至站著聊天的店員比顧客還多。
  青年路服裝批發商的經營模式大抵如此:早市做批發,賣不完的貨以低價零售方式處理,“無固定品牌的商品,自主定價空間大。”曾在九龍做散貨的範姝琳說,當年的利潤曾高達40%-50%。
  但如今這種快進快銷的方式已行不通。
  去年九龍的羽絨服和貂皮大衣銷售量下滑5成以上。雖有暖冬的因素,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商業環境改變了。
  首先是渠道優勢不再。電子商務削平了中間的代理層級,以前的“二、三級代理”從廠家可直接進貨;其次,據成都市商務局發佈的《2011年成都零售業發展報告》,成都已形成6大商圈,僅青年路所在的春鹽商圈就聚集了22個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賣場、4100個時尚品牌。青年路早已不是“時尚的風向標”;第三個因素是經營成本的上升。“我們鋪子位置好,店鋪年租金這些年漲了兩倍,以前20萬元,今年升為40萬元。”舒彥燁說,員工工資也漲了,沒有五六千元拿不下。因此,以前賣30元一件的衣服,現在也不能再做了。
  但論便宜,消費者認為“網上更便宜”。不圖便宜的消費者,喜歡的又是品牌貨。求變與出路
  轉做區域總部 轉做電商
  批發市場日益沒落,怎麼辦?成都市錦江區中央商務區管委會副主任袁剛說,政府在積極引導青年路往國內品牌區域總部方向轉型。
  成都尚都服飾廣場通過品牌審核准入制度、返租免租等方式,將商家淘汰了一半左右。比如一樓原劃分了143個店鋪,116家商戶,調整後只剩下60多個有實力代理知名品牌的商家。不少商家從賣產品轉型為品牌管理者,向下開專賣店拓展市場。
  如今已是成都徠絡營銷管理公司總經理的範姝琳回憶,他們引入第一個品牌時,訂了300多萬元的貨,召集400多人開招商會卻沒簽到一單。為消化貨源,公司只有硬著頭皮再投400多萬元在成都開了4家專賣店。做下來,利潤拿到30%,且形成可複製的經驗快速擴張門店數。如今,其公司已發展了8個品牌和數百家加盟門店。
  還有一種轉型方式:在三環外建倉儲中心,將市中心的批發商城變成商品展示、體驗、訂貨窗口,提高零售比例。九龍的零售比例從之前的20%提升到了2013年的45%。
  荷花池商家同樣在求變。隨著成都“北改”加速以及城市轉型升級,1984年開市的荷花池去年初實施關閉改造。與此同時,金牛區市場開發服務中心荷花池市場分中心與成都國際商貿城聯手出台專項優惠措施,幫助荷花池商家實現過渡經營。
  在成都國際商貿城,27歲的肖煒城一手拿著計算器飛速算賬,一手接過現金收賬,整個上午都忙得腳不沾地。據說,今年“雙11”當天,整個網銷區的通道都被前來拉貨的推車堵得水泄不通。
  肖煒城算是“創二代”,他的父母經營鞋廠多年,一直在荷花池做批發生意。2011年,“接力棒”交到肖煒城手上。但肖煒城的經營理念是主攻電子商務。去年,成都國際商貿城推出女鞋網銷區,他索性將店鋪從荷花池搬遷過來,轉型全部做網銷業務。目前,鞋廠每天1500雙的生產能力,基本上可以全部賣完。
  成都國際商貿城提供數據顯示,女鞋網銷區的月均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超過千萬元以上,一年來入駐電子商務網銷企業達1500餘戶。
  《川報觀察》記者曾小清  (原標題:成都批發市場沒落 青年路荷花池的商家去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u87xudx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